古代用纸糊窗户,为什么风刮不破,雨打不湿?古人智慧不可小瞧

东汉时期出现了造纸术,这时候的纸张轻薄透光,但是也非常的脆弱,用来糊窗户会时不时的破损,也就意味着要不断的更换。隋唐时期改进了造纸术,诞生了一种很坚韧的 韧皮纸,于是也不用经常更换窗纸了。然而缺点也很突出,那就是防水性很差,似乎纸张也并不适合用来糊窗户,为何它还能被突破重围呢?

只要谈到宋朝使用桐油浸透窗纸的手艺了,由此由此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种纸不但坚韧透光,关键还是还能防水,之后人们便流行了用油纸糊窗,再怎么坚韧,它也是纸张,当面临狂风暴雨很恶劣天气时,也会难免出现破损的情况,所以必须在用油纸糊窗户的同时动一点手脚,

过去的人会选择在窗纸外添加一层 窗板也能够抵抗狂风暴雨,减少对于 窗纸的伤害。若到了冬天比较寒冷的时候,还需要在窗纸以及 窗板之间隔一层帘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冷气进入屋内,装饰也不会受到冷热温度的影响,变得脆弱易碎。

还有哪些方法吗?

我们会发现,古人在建造房屋时,基本上都会做一个小回廊,让窗户延伸到长窗檐,雨水就会沿着窗 檐掉落在地面上,不过如此窗棂会将窗纸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方块状,目的就是让窗纸的受力更加均匀。在窗户还有一些内线的设计,也可以抵挡风雨对于 窗纸的破坏。

其实 窗纸这么流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产量高,价格的普通的老百姓都能承担得起。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窗户纸糊在外是关东十大怪之一的说法,这就是有些纳闷,为何要将窗户纸糊在外面呢?

在东北地区这种方法是比较适用的,因为东北的冬天要比我国大部分地区冷得多,那时候没有暖气,人们靠火炕来取暖,假如浆纸创贴在里面,窗外结冰霜,在遇到火炕的温度就会融化,融化的水流到窗纸上以及窗棂的结合处,慢慢的纸窗就会脱落透风,窗棂也很容易腐烂。

因此当地人人们就将窗户纸糊在外面,使用胶油勒上细麻条,再涂上一层桐油,雨水就会顺着窗户 纸流下去,潮气在上面逐渐化成一团水珠,也很难进在窗户里面。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古人很聪明呢?

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