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刻下多少渡
张春燕
因为地名的特殊性,赢得世人关注的江边小镇很多。但给人印象特深刻,让人探究不尽、抒写不完的,还是重庆万州的瀼渡镇。
在中国古代,瀼渡较长一段时间被称为獽都,意为獽人之都。作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商代晚期,獽王率领族人溯水而上,从巫山迁徙至今天的瀼渡。因其长年逐水而居,獽人的称谓,渐由具备水域特征且与“獽”字谐音的瀼人替代。
迁徙后,獽王将都地改为瀼塗。明代在此设立水路驿站,即瀼塗驿。1912年5月,北洋政府废除邮驿制度。至此,瀼塗驿退出历史舞台,瀼渡的称谓正式启用。
所有的渡口,都与远行、送别、凝望、回首、怀念等词汇有着牵心系魂、千丝万缕的关系。而瀼渡的多处景致,就是对这些词汇的具象化展示和生动诠释。
进入瀼渡镇口,就有一座矗立在半山腰、貌似人形的石像,攫住游人的目光。这石人轮廓清晰,面部柔和,身形硬朗。
没有人知道石人是造物主什么时候的天才之作,只知道它千万年都守在这里。据1866年清《万县志》载:(石人)“耸峙数十,如人立岩间”。
关于瀼渡石人,有众多解读,想象空间巨大:从正面看,深情眺望长江的他,仿佛慈悲智慧的菩萨;从侧面看,背着背篓的他,像是药王菩萨进山采药造福百姓;从背面看,沐浴阳光的他,像身着金甲战袍的将军......而更神奇、也更有历史纵深感的说法是:他是瀼王的化身。瀼王仙去后魂化白虎,身化石人,饱含深情地守望着大江和厚土,守望着他的后世子孙。
在离石人30公里左右的山崖上,有一座很酷的人头像,正对着清澈碧绿、紫气升腾的瀼渡河。远远望去,这人的面部轮廓如神仙用刀斧雕成,线条分明,眼窝深陷,嘴巴突出,毛发浓重。他专注而深情地凝望着瀼渡河,还有河两岸人流车流、树木庄稼、小草鲜花,以及所有鲜活、自然的生命。瀼渡民间传闻,这还是他们的先祖瀼王。那站立着阅江的石人,是瀼王的全身像。而这守着瀼渡河的,则是瀼王的正面头像。
展开全文
在瀼渡河的上游,一片平坦宽敞、留存了众多岁月痕迹的河床上,有一个逼真的、完美的心型图案。这颗心的中间,有着一长一短两根小石条,似心儿跌宕起伏的波汶,也似心中的两个小岛。这颗心外面的苔藓类植物,则是护卫心的绿色精灵,它们为这颗心镶上充满生机的青绿花边。传说中,这是瀼王的心,一颗牵系着他的子民,在瀼渡这片土地上跳动了千万年,坚毅、仁爱、博大的心。
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守护着瀼渡的瀼王,是具有神性的摆渡人。他给予瀼渡的,是深深的关切,亘古的凝望和虔诚的祈福。
作为上承重庆、下接武汉的码头,抗战时期,瀼渡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留下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为收治新的伤残官兵,国民政府军将原来收治的伤残军人转运至宜昌、万县等地。在瀼渡镇现龙井社区所在地,建立了第八十六军医院。对医治无效死亡的将士,就地掩埋。这里也因此被命名为伤兵梁墓群,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历史见证。
为纪念抗战阵亡将士,瀼渡镇建立了抗战纪念广场,那里有一直延伸到山顶的、长长的石阶,还有刻着“凛然正气”和“卫国忠魂”的纪念牌坊。那里矗立着高达9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庄严静穆,让人肃然起敬。
而瀼渡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优势,也让它为全民族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1940年动工的瀼渡电厂,由中国水利水电泰斗张光斗先生担任工程处主任。由于战时物资紧缺,运输困难,瀼渡电厂建设历经艰辛,于1944年8月正式发电。它在战事最吃紧的时候,为内迁到万州的工矿企业和社会事业提供电力支持,为抗战胜利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光和热。瀼渡电厂不仅是工业遗址,也是抗战遗址,于2019年10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三峡库区移民重镇之一,三峡工程淹没涉及瀼渡全镇所有村和居委会。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枕着瀼渡河的涛声、喝着瀼渡河的水、听着长江上的汽笛声长大的瀼渡人,带着无限的眷恋和不舍,离开他们血脉相连、心魂相依的地方。他们陆续在他乡落地生根,融入新的环境,生活幸福稳定。在他们心中,一直有一双关注、祝福的眼睛在跟随着他们,那是远在故乡的瀼王,那深邃、关爱、温情的眼睛。
在瀼渡,大大小小、折射着七彩阳光的瀑布,是轻盈绚丽的飞渡;潺潺湲湲、曲曲弯弯的溪流,是温柔清越的漫渡;烟波缭绕、倒映蓝天的湖泊,是深沉蕴藉的济渡;而广纳河川、奔流到海的长江,则是雄浑大气、义无反顾的远渡。
瀼渡,一个渡你的肉身,也渡你的灵魂的地方。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