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趣】夏季节气的习俗汇总

今年的夏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然而雨水的多少并不会影响节气的来临,随着炎热的过去,这个夏天也渐渐的离我们远去了,在过去的这个夏天经历的节气中,我们国家有着不少有趣的习俗,下面就给大家聊一聊。

在中国,夏季的三个月,从立夏到立秋总共有六个节气,他们分别是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其间每个节气15天。

在夏天的这些节气里,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特别的风俗,我们挑了一些给大家介绍一下:立夏时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的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还有“秤人”的习俗。斗蛋在民间俗语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也叫斗蛋。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鸡蛋相当于一个“微型营养库”,是夏天快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的首选食物。夏天人们由于大量出汗,体力消耗大,容易疲乏,食欲减退,这时吃上一个鸡蛋,可以快速补充体力,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对安然地度过盛夏酷暑是非常有利的。而秤人却是古来就有,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秤人时,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大多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立夏秤完后,立秋的时候再称一次,看看夏季长了多少,能说明我们的(身体)情况的。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传说当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习俗在古时的一些地区很是兴盛却是无疑。除了斗蛋和秤人,据史料记载,古时每年“立夏”节气,民间形成了吃粥、挂蛋等习俗。民间传说立夏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虽然只是传说,但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从养生方式来说,在夏季养护脾胃,最好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煮粥时加些荷叶,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而在大部分南方地区,南方人喜欢在立夏这天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吃“立夏饭”。乌米饭也是立夏一大美食。乌米饭做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先把乌树叶子捣烂,在冷水中浸泡,然后去渣,再将洗净的糯米浸入乌树叶子汁内,把糯米浸透,变成黑色,再放入铁锅里蒸熟,最后再撒上些白糖,这就搞定啦。据说,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膑。

展开全文

是不是挺有意思,除了立夏,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而到了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夏至的意思是真正的夏天到了,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接下来就是小暑和大暑,这在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这时一年中的夏天就接近尾声了。除了夏季的节气有习俗,我国的每一个节气在不同的地方都有着不同的习俗,而节气在我们国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了,可谓是源远流长,所以其间的故事是说也说不完的。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