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国学 | 古人一天也是吃三顿饭?“一日三餐”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趣味国学 | 古人一天也是吃三顿饭?“一日三餐”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2025-07-15 07:04

来源:

张老师育学堂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如今,一天吃三顿正餐几乎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人们到点下班、到点吃饭,有时候到了睡觉时肚子饿了还要吃个宵夜。

那难道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是吃三顿饭吗?

在远古时期,人们靠打猎为生,饿了就找吃的,并不存在一天吃几顿的说法。

随着古人对工具的应用,生产力逐渐提高,食物有了富余,人们再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有了时间的概念,因此吃饭便成了定时完成的“任务”。

只是最早并不是三顿,如在秦汉之前,物资远不如今天丰盈,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节奏完全跟着太阳走,一般老百姓普遍遵循的是“两餐制”。

如战国时期的墨子在《墨子·杂守》中说,士兵一日吃两餐,并且根据食量将这两顿饭分为了五个等级。

那时候的两顿饭也很有讲究,其中第一顿叫做“饔”,也就是“朝食”,相当于如今的早饭,大约在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之间吃。

展开全文

第二顿则叫“飧”,也叫“餔食”,通常在下午三点到五点太阳偏西的时候,等同于晚饭。

不过这只是说的普通人家,作为有钱人的贵族就不同了,早在战国时期,贵族们就已开始享受“一日三餐”的待遇。

比如《战国策》里就有记载,田需对齐王说:“士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意思是士人三餐都吃不饱,而齐王养的鸭鹅却有多得吃不完的食物。

庄子在《逍遥游》中也提到“三餐而反,腹犹果然”,说的是一天吃了三顿饭回来,肚子还饱的。

而作为阶级顶层的天子,那就更不一样了!汉代《白虎通》里记载:“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天子一天就吃四顿了!

这四餐分别叫做旦食、昼食、夕食、暮食,对应着四方和四时,连祭祀先王时都得“日上四食”,可见不同阶级的人每天吃饭的次数是不一样的。

那三餐制什么时候才成为老百姓的标配呢?

隋唐时期,经济渐渐繁荣,这时候“午饭”这个概念开始频繁地出现在诗人们的笔下,像白居易的“午饭伴僧斋”,贾岛也有“林下中餐后”的诗句,说的都是中午这一顿。

有了这顿中午饭,三餐的格局便慢慢清晰起来。

之后,到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宋代,三餐制才算是在普通老百姓中真正普及开来。

宋代之前,为了保证治安环境,到了晚上城里是要宵禁的,如唐代过了晚上七点左右,是禁止老百姓上街溜达的,更不用提夜生活了。

但到了宋代,朝廷取消了宵禁制度,晚上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而一日两餐也逐渐满足不了人们了,热闹的夜市使人们对夜间的饮食有了需求!

从此,“一日三餐”这种习惯被一直传承下来,直到今天。

不过,城里和农村地区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宋代司马光就曾记载农民“所食者糠籺而不足”,几乎同一时期的陈淳也提到南方一些农民“不能营三餐之饱”。

所以,三餐的普及,从古至今都被财富和地域影响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