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是一个函数表达的,信号生成如何把一个函数真实的转为了信号

这其实触及了通信系统最核心的一环:从“抽象的数学函数”到“真实的物理信号” 的跨越。

用最通俗、最贴近硬件真实工作方式的方式,讲清楚:

✅ 一个数学函数(比如 $ s(t) = \cos(\omega_c t + \phi) $)是怎么变成“真正在空气中传播的电磁波”的?

🎯 一句话总结:

💡 数学函数是“蓝图”,真正的信号是“用电子电路把蓝图‘画出来’,再通过天线变成电磁波发射出去”。

🛠️ 分步拆解:从函数到真实信号的全过程(硬件视角)

我们以 QPSK 为例:

📌 第一步:数学函数是“设计图纸”

比如我们算出一个 QPSK 信号的表达式:

\[s(t) = I(t)\cos(\omega_c t) + Q(t)\sin(\omega_c t)

\]

这个 $ s(t) $ 是一个连续时间函数,理论上无限精确。

但它只是“纸上谈兵”——现实中,我们没法直接“写出”这个函数。

📌 第二步:数字化!把函数变成“离散样本”

✅ 硬件第一步:采样(Sampling)

电脑或 FPGA 不能处理“连续函数”,只能处理“一堆数字”。

所以我们要把 $ s(t) $ 每隔一小段时间取一个点,变成一串数字。

👉 例如:

时间间隔:1 ns(1GHz 采样率)

1 秒内取 10 亿个点 → 得到 10 亿个数字

这些数字就是:

$ s[0], s[1], s[2], ..., s[N] $ —— 代表 $ s(t) $ 在各个时刻的值

📌 就像用相机拍视频:连续画面 → 一帧帧照片 → 数字像素

📌 第三步:量化(Quantization)——把数字变成“可存储的电平”

✅ 硬件第二步:AD/DA 转换器(DAC)

每个采样点的值是小数(比如 0.732),但电路只能处理“电压”。

所以要把这些数字 映射成具体的电压电平,比如:

0 → 0V

1 → 1V

0.5 → 0.5V

-0.8 → -0.8V

👉 这个过程叫 量化,由 数模转换器(DAC) 完成。

✅ DAC 输出的就是一个个“电压脉冲”——这就是“真实电信号”!

📌 第四步:放大 & 滤波 → 提升“威力”和“纯净度”

✅ 硬件第三步:功率放大器(PA)+ 滤波器

刚出来的电压信号太弱,不能远距离传播。

所以要经过:

功率放大器(PA):把信号“放大”几十倍甚至上千倍

低通滤波器 / 带通滤波器:去掉杂波,只保留想要的频率范围(比如 2.4GHz)

✅ 经过放大和滤波后,信号变得“有力又干净”,准备发射!

📌 第五步:天线发射 → 从电信号变成电磁波!

✅ 硬件第四步:天线辐射电磁波

天线本质上是一根导体,当电流在上面快速变化时,就会产生电磁场。

放大的电信号(高频交流电)流入天线 → 天线“振动” → 向空间辐射出电磁波!

🌐 就像你用手甩绳子,绳子一抖,能量就传出去了。

天线就是“甩电磁波”的手!

📊 举个生活化类比 🌟

想象你在用激光笔写一段话:

数学函数 = 你想写的字:“你好”

采样 = 把“你好”分解成一个个像素点(像打点阵)

量化 = 每个点决定亮或灭(0 或 1)

DAC = 激光器根据这些点,决定什么时候开、关

放大 = 用更强的激光器,让光看得更远

天线 = 激光笔的镜头,把光束射出去

👉 最终,别人看到的,是“你写的字”——虽然中间全是“数字和电”!

📌 关键点总结(硬核但通俗):

步骤

干了什么

硬件设备

1. 函数设计

写出数学表达式

计算机 / MATLAB

2. 采样

把连续函数变成离散点

ADC/DAC(采样模块)

3. 量化

把数值变成电压电平

DAC(数模转换器)

4. 放大

让信号变强

功率放大器(PA)

5. 滤波

去掉杂波,保持纯净

滤波器

6. 辐射

把电信号变电磁波

天线

✅ 特别提醒:为什么“函数 ≠ 信号”?

函数是理想、连续、无限精度的(比如 $ \sin(t) $)

信号是真实世界的东西:有噪声、有延迟、有失真、有电压限制

👉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 采样 + 量化 + 放大 + 滤波 来逼近那个理想的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