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走进我们自己的时代,就越难以分辨什么是持久的成就,什么是短暂的时尚。
- 《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 (Sir E.H.Gombrich) -
11月24日,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气温已降至零下,呵气成雾。
一大早,佩戴头巾的13岁阿富汗哈扎拉少女Zainab挎着书包,在寒风中搓着双手,来到巴米扬东大佛前。今天,她将和其他50名孩子在这里参加新的一期馕课。
上午九点,巴米扬守护人志愿者团队在东大佛前,开启第七周的遗产保护教育馕课,此次主题是《巴米扬艺术的多面性和互动性》。
一 东大佛前的课堂
1300多年前,西行求法的玄奘法师历经艰辛来到巴米扬,不由得惊叹眼前的景象。他在举世闻名的《大唐西域记》中回忆说:
“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
如今,东西大佛仅剩残迹。但巴米扬艺术和文化遗产精神却传承至今。
老师问学生们,巴米扬艺术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去发现并且如何看待它?
孩子们分成4个小组,按各自的理解将结论写在纸上,并由一名小组代表发言。Zainab作为小组代表向大家展示了她的观点。
喀布尔的阿富汗博物馆门口标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阿富汗历经多年战乱,焦土甫有生息,而馕课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孩子们了解、传承、保护本国的历史文化,延续阿富汗2000多年历史,重新拼接这个东西方文化的十字路口。
Ghulam老师拿出为今天课程准备的一些材料和照片,照片里的雕像、建筑与壁画,将今天的主角——犍陀罗和秣菟罗的佛教艺术徐徐展开。
巴米扬艺术与佛教艺术的早期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影响最大。
二 贵霜王朝的“双子星”
1500年前,中亚佛教的两大艺术流派犍陀罗艺术和秣菟罗艺术如同古代世界中的双子星,在老师的讲解下展现其原有的魅力。
·犍陀罗佛教艺术
犍陀罗艺术流派是一种佛教艺术风格,盛行于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有些学者认为世界上的第一尊佛像创造于此,并融合印度、希腊-罗马艺术的独特风格。公元1世纪到3世纪的贵霜时期,犍陀罗佛教艺术中出现了大量对人物和佛教故事的写实描绘作品,这种艺术风格达到顶峰。
·秣菟罗艺术流派
秣菟罗,贵霜王朝的两大佛教艺术中心之一,同时还是贵霜的一个位于南亚的宗教中心。
如果说犍陀罗创造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奇迹,那么秣菟罗则是真正印度本土造像的代表之一。
秣菟罗造像艺术始于公元1世纪,以印度北部的秣菟罗城(Mathura)为中心,是印度艺术的一个重要写实流派,几乎完全以雕塑的形式进行传承。贵霜时期,秣菟罗也是一个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主要为佛教制作宗教礼拜造像,并且与犍陀罗频繁互动。而后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随着笈多帝国的崛起和对佛教艺术的支持,秣菟罗艺术在公元4世纪到6世纪之间继续繁荣和发展,并且深刻影响到犍陀罗、巴米扬和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
秣菟罗艺术流行非常容易辨认的斑点红砂岩雕像。如图中的这尊佛像,发型上使用的象征性贝壳状卷发,以及其他佛像头部周围华丽的头光,让人往往感受到雕像神秘莫测,以及在现实中难以企及的美感。
犍陀罗和秣菟罗的艺术对整个西北印度都有影响,也对亚洲其他地方的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是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佛教艺术的角度来看,巴米扬西大佛和秣菟罗佛像有着密切的相似之处,而东大佛则更像与犍陀罗艺术相关联。可见巴米扬艺术在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风格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的表达方式。
三 令人惊讶的发现
一名文保警察打开了石窟保护大门,向石窟的西区走去。
志愿者与孩子们紧随其后。没过多久,每个小组都收到了一张A4纸大小的图像,其中包括西大佛石窟内的圆形穹顶建筑和内侧壁装饰浮雕。
孩子们在脑海中反复对比,找寻这里的屋顶、壁画残迹与其他寺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令人惊讶的结论出来了。
巴米扬西大佛底部石窟的建筑穹顶和中国克孜尔、云冈、敦煌的石窟藻井(套斗顶),惊人的相似。这是一种仿木结构的石窟建筑装饰,一般认为,这类仿木结构起源于中亚的克什米尔地区和亚美尼亚建筑。考古学家推测,该结构可能来自于游牧民族“天堂”的概念,这种木结构是可以与天界众神沟通的场所。
如果观察壁画,你会发现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中的菩萨、巴米扬西大佛壁画里的菩萨和日本法隆寺里的菩萨非常类似,向左侧脸的角度、神态,甚至色彩、明暗关系的处理,晕染手法的运用,好似出自同门匠人的手……文化总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这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文化奇观。这种现象上百年以来一直深受艺术史家们关注,至今仍旧是非常有趣的值得不断探究的问题。
四 成吉思汗与贾姆宣礼塔
从西区石窟出来后,老师在东大佛前指着远处的山丘,向大家介绍了高鲁高拉城(Shahr-i Gholughola)——巴米扬石窟附近的另一处重要考古遗址。作为巴米扬艺术发展的见证地,通过它的影响,仍显示着巴米扬艺术的延续性。
高鲁高拉城的建造可追溯到萨珊王朝时期,持续使用到公元11-12世纪的伊斯兰古尔王朝时期,并且一度成为当地的政治和权力中心,也是伊斯兰时期的重要王城。这座城市也是往来商旅的重要驿站,将中国和印度连接起来,使巴米扬成为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枢纽。
考古学家在高鲁高拉城发掘出土的陶瓷器可以追溯到6世纪,公元12世纪中后期,著名的巴米扬样式陶瓷器似乎与伊朗北部的陶器有密切渊源,这一个时期也是陶瓷器和金属加工业的鼎盛时期。残垣断壁间,地面上散落很多陶片,依稀可见几个时代的痕迹。阿富汗西部古尔省的贾姆宣礼塔也见证了这一时期的辉煌,这也是12世纪最为代表的建筑,通过它可以想象高鲁高拉古代城市的建筑原貌,它和巴米扬考古景观也一起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高鲁高拉城也被称作巴米扬“鬼魂之城”。
1221 年,蒙古人追击花剌子模帝国最后一位统治者时,巴米扬围城之战发生在这里。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孙子木阿秃干在战斗中被一支箭射死。
据说伤心至极的成吉思汗,抱着孙子的尸体在一间屋子了独自待了一天。第二天开始进攻,城破后屠城,全城人畜无一幸免,这也是高鲁高拉被称作为 “鬼魂之城”的由来。
13世纪,蒙古人入侵巴米扬后,摧毁了高鲁高拉城和附近的城市群,但这些城市建筑和堡垒一部分保留了下来,以另外一种形式来讲述不一样的历史。同时,当地一直有一种传说,还有一支蒙古部落留了下来,他们的后代和中国人长得非常相似。
历史上,巴米扬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一直是军事要地,常常受到外族入侵。当然战争既是文明的破坏者,也是文明交流的催化剂。这里历朝历代的人民仍在生活和创作,从佛教艺术到伊斯兰艺术,巴米扬艺术和文明交流并没有中断,而是渗透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被后人继承发扬。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艺术,也从这里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老师最后留下了第7次馕课的作业: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具有巴米扬艺术风格的几个例子并观察他们的异同,让孩子们在对比中找出不同,在不同中发现联系;还可以比较自己和父母,观察自己有哪些特质遗传自父母,又有何异同,以此来进一步理解继承和发扬的观点。
馕课寄语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但它们同气连枝,享受着同样阳光雨露的滋养。
就像2000年前的贵霜帝国,北方的犍陀罗和南方的秣菟罗艺术,一支开怀接受希腊化影响,一支坚守本土化特色。它们如同双子星一样,既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又彼此温煦。“众神之谷”巴米扬,即被它们照耀其间。
经历多次不同文化的侵蚀与淘洗,以巴米扬为代表的双子星艺术,已星蚀殆尽。但通过北部丝路和南部海路的传承,承载着佛陀形与神的艺术形式向东延展,在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日本法隆寺,在整个东方依然熠熠生辉。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或许是今天馕课和巴米扬守护人的初心吧!
阵地码字和出阵探险:余含青,许小凡,邵学成,戴怡添,徐介宇,Taqi Taqaddausi,Baqir Fazeli,Nasiba Mohammady
吃馕编故事:许旸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读书共和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注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